English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一项创举

——来自上海静安寺街道社区教育学院的报告
2000-05-19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谢军 我有话说

5月13日,星期六上午,记者在上海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社区教育学院门口看到了一幅动人的上学图:在从四面八方涌来的读书人流中,既有同行的夫妻,也有相拥的祖孙,更多的是结伴而来的邻居,还有一些拄着拐杖或摇着轮椅兴冲冲赶路的残疾人。

上课铃响过后,记者走进教学楼,沿着一楼到三楼,数了一数共计十八间教室,分别开设了国画、工艺编结、裁剪、声乐、股情分析、沪剧等十八门课目,记者看到几乎每间教室都坐满了男女老少。这些学生学得格外认真、专注,教师则教得特别细致、耐心。不论谁来到这里,都会被这所特殊学校里浓郁的读书气氛所感动。

一所特殊的大学校

静安寺街道社区教育学院创办于1997年4月。该校的诞生不是偶然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年加大,大批下岗、待岗职工转到社区,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因种种原因造成无技术、无学历、无职称而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成了街道再就业难、思想道德教育难的社会群体;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使许多居民增加了不少收入,他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文化素养、道德情操有了新的追求。为此,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决定为社区居民开办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街道通过发掘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落实了教学场地,而且组织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的创建工作进展顺利。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院长,由社区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院务委员会确保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学院一年分春、秋两个学期,每周六上午上课,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类、文艺类、技术类、培训类。不作任何考试,也不发任何学历证书,学院以学员掌握知识、技艺及提高文化素养为主。学员除了一学期只需交纳5至10元报名费外,不收其他任何费用。学员均为社区退休人员、在职居民、下岗人员、外来打工者、部队战士,年龄不限。教员由社区内具有专长的居民或社区单位里的专业人员担任,他们义务教书,不取报酬。

下课铃响后,记者采访了一些学员。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从声乐班出来,从她宏亮的声音中你会觉得她还很年轻,她笑呵呵地说:“如今生活这么美好,我就选择了学唱,我天天盼星期六,学习一天,快乐六天,天天都唱歌。”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妈妈参加了时装表演班,她说:“学员年龄相差悬殊,也谈不上什么基本功,但执教老师对每个学员一视同仁,认真纠正每个动作,我从原先一窍不通到掌握基本要领,别提有多高兴,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位叫张敏的中年妇女,原是下岗职工,那段日子内心焦灼,几乎天天和丈夫吵架,后来参加了烹调班,有了技术专长,很快重新上岗了。接着她又参加了沪剧班、时装表演班,经常在社区登台表演,她说:“现在气顺了,家庭和睦了,全家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令人瞩目的“滚雪球”效应

静安寺街道社区学院第一期学员只有300来人,现在第七期学员已超过1000人,很多课目由小教室换成大教室,大教室换成阶梯教室,但还是满足不了需求。这个街道共有52400多居民,18250多户。要满足广大居民各种不同的求知需求,仅凭一所学校是不够的。因此,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因势利导,在以社区教育学院为主体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向居民小区、向楼组家庭、向社区单位的辐射作用。如今,该街道所属的18个居委会,全都有了小区教育分院,每个居委会都成立了不少于七支的演出队。现在可以说,整个街道天天有课上,每日有演出,教室和舞台就设在小区广场、楼道、居民家中,老师就是社区教育学院的骨干学员。

家住静安寺街道愚谷村的崔光远是位离休干部,今年76岁,他在社区教育学院时政班学习,觉得收获很大。他想,让社区内的所有老年人都到学院上课是不现实的,但能否把楼组内的离退休老人组织起来,把自己在学院学到的知识传播给大家,让更多的邻居都能分享到老有所学的成果呢?去年4月15日,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楼组的老人,结果得到大家一致赞同,并决定从第二天起就开始学习。这天是星期五,就取名“相约星期五学习小组”,这个小组开始从5人到现在的8人,从1个楼组延伸到3个楼组。学习内容除了在社区学院学的内容外,大部分是报纸上大家最关心的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的热点。大家学习热情很高,觉得通过学习很充实,不再孤寂。去年4月以来,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严寒酷暑,每逢周五,老人们从不迟到、缺席。

社区教育学院“滚雪球”效应所产生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大家最受鼓舞的是,社区内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过去小区内独门独户,大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现在为了求学,大家走到一起来了,茶余饭后,邻居间、楼组间相互切磋技艺,互帮互学,其乐融融。通过学习,居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心胸也更开阔了,再也不像过去那样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了。许多学员反映,一旦生病未去上课,学友们准会上门看望,其关切之情不亚于自家亲戚。“相约星期五学习小组”楼组在半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由于203室下水道堵塞,脏水漏到花了十万元刚刚装修一新的103室,主人回家后非常恼怒可想而知。学习小组的老人们上门关心,并送上个人捐款600元表示慰问。103室主人深受感动,坚决不收捐款,说:“人家不是有意的。你们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由于社区学习气氛浓郁、文明之风劲吹,歪风邪气在这里难以找到立足之地。去年初,不知从何处钻出一支“法轮功”宣传队来到四明居委会“传法”,他们对正在练拳操的居民说:你们练操没用,跟我们练“法轮功”就不用打针吃药了。说完就冲到练拳操队的居民们面前,要求把场地让给他们。但是拳操队不予理睬,坚守阵地继续锻炼身体,没有人相信他们的歪理邪说。这支“法轮功”宣传队最终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为居民着想,就有生命力

静安寺街道社区学院这一新生事物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具有巨大的生命力?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新时期街道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怎么做?空洞说教没人听,必须寓教于乐、寓教于需,处处为居民着想,以居民需求为抓手,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提高社区文明程度为最高宗旨。

这样的出发点深得人心,得到方方面面的全力支持。社区教育学院场地由市西中学无偿提供,该校校长欣然担任学院的常务副院长,还指派一名副校长具体负责处理日常教学事务。遇到学校使用教室与学院办学发生矛盾时,总是自己设法克服困难,为学院让路,确保学院的正常办班。

学院的教师们可敬可亲,尽管没有报酬,但他们个个爱岗敬业。陈雪芬,今年62岁,从1997年开始教授插花艺术,这门课目特别受欢迎。她的哥哥在加拿大工作,每年叫她去旅游,她都脱不开身;她的女儿在新加坡定居,最近乔迁新居,让父母无论如何去看一看,她答应了,并和丈夫办理了出国签证。但是,近日,丈夫走了,她却留了下来。她告诉记者:“学员们说,你走了,班就散了。我爱社区,爱学员,所以,还是决定和学员在一起。”郭德照是位多才多艺的老师,他拍了不少电影和广告片,收入不菲,但他自应聘担任学院的国画老师以后,如果拍片与教学发生冲突,他便毫不犹豫地放弃拍片,坚持如期上课。他说:能为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的高尚事业出一份力,是我的最大心愿。

静安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负责同志说,办学方针对头了,我们感到如鱼得水,社区内学校、商店、机关、医院、宾馆的大门都为社区敞开,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供我们共享。办学中的种种难题都在共建社区精神文明这一共同目标下迎刃而解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